国学大师杨朝明领衔把脉《中华礼仪大典》编撰工作
2025-07-01 16:21:41 来源:
6月27日,广东恩平宪章堂有限公司负责人、《中华礼仪大典》项目出资人李远光致电笔者表示,日前,知名国学文化专家、中国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教授以《中华礼仪大典》总顾问身份,亲临宪章堂集团《中华礼仪大典》编辑部,主持召开了以“专家把脉与战略升级”为主题的编撰工作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旨在深化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集团董事长李远光、总编辑孙剑虹、专家委员会主席丁一介等核心成员与会,共同审议项目进展,擘画战略蓝图。
会议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李远光回顾了《中华礼仪大典》的立项背景与社会价值,强调该项目源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初心。他介绍了集团在文化投资及教育传播领域的布局,提出大典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思维,并同步筹划“中华礼仪文化艺术节”,推动礼仪文化与文旅、国潮等产业深度融合。
总编辑孙剑虹聚焦“创造性转化”原则,审议内容结构如何兼顾传统精髓与现代需求。她提议编撰工作采取“自审”与“专家顾问委员会会审”双轨并行机制,确保大典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及性。
专家委员会主席丁一介探讨了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市场适应性的策略,提出“礼仪+”融合方向,建议通过礼仪文化节、中华礼仪文化馆建设及科技赋能等手段,拓宽应用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协同发展。
杨朝明教授在听取汇报后,结合深厚学术积淀与时代发展要求,为《中华礼仪大典》提出了系统性战略指导意见,其核心主张与实践路径如下:
1. 学术定位:根植儒学智慧,服务当代文明
强调立足中华礼义精神内核,避免形式化传承;厘清“礼仪”(仪式形式)与“礼义”(道德内涵)的本质区别,主张“存其礼又不失其义”——即在保留传统仪式形式的同时,深化对其道德内涵的阐释,呼应儒学“修己以敬”的修养观。这与其长期倡导的“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前提”一脉相承,旨在通过经典诠释筑牢文明根基。
2. 编撰原则:三大儒学纲目引领创新
“礼者,履也”:强调实践转化。主张礼仪需融入日常生活,转化为行动自觉,要求大典内容兼具可操作性,呼应其“传统文化教育需内化于心”的观点。
“礼者,毋不敬”:强化以“敬”为精神内核。提倡从内心敬畏延伸至社会责任,着力培养“知是非、明荣辱、能担当”的现代公民人格。
“礼者,时为大:推动动态传承。要求礼仪体系呼应现代社会治理需求,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注重大典的应用性。这与其对“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解读形成呼应,旨在通过思想解放拓展文化创新空间。
3. 产业化路径:构建“礼仪+”生态体系
支持编委会提出的“双轨并行”策略,并进一步细化路径:
学术深化:规划出版分级版本(普及版与典藏版),确保学术严谨性。
产业融合:深化“礼仪+”模式,链接文旅、教育、数字技术等领域,打造“中华礼仪文化艺术节”等场景化载体,促进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
机制保障:建立学术协同机制,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进行定期审议。杨朝明教授表示将亲自担任学术总审,确保内容严格契合“创造性转化”原则。为强化执行,编委会已聘请礼仪专家周祺惠、黄菡担任副主编,杨序琴、刘光启任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汇聚学界精英力量,助力项目成为礼仪文化复兴标杆。
此次杨朝明教授领衔把脉《中华礼仪大典》编撰工作,标志着项目迈入战略升级新阶段。通过经典诠释、产业联动、教育普及三维发力,该项目不仅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兴国”、“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部署,以儒学智慧为现代治理提供方案,彰显“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同时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焕发新生。作为深耕珠三角国学领域的企业家,李远光深感责任重大,并对项目在杨朝明教授及众多国学专家引领下迎来崭新阶段充满信心。
图/文 冯创志